1、什么是祭祀?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2、关于民间祭祀有哪些?
(1)祭祖先
祭祖先有墓祭的,民间祭祖扫墓,多在新正、清明、冬至举行。
(2)祭天地父母
民间有“正月初九天地生(天公生)”之谓,民间旧俗,这一天人们备办祭品拜天公(天地父母),并告诫孩子们漱牙水、洗脸水不可倒落地上、沟里,应倒桶里,待次日才倒掉,否则被视为对“天公”,对“天地父母”不敬,恐遭天谴。这一天,民间不宰牲畜,诚感天地好生之德也。
(3)祭佛祖
又称北极玄天真武上帝。民俗多以其“香火”及插其令旗于大门顶,同“天地父母”炉一起,每年时节、每月初一、十五祭祀之。
(4)祭五谷母
民间有“六月十五、十月十五五谷母生”之谓,旧俗多在饭桌墙上挂五谷母像(神农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十月十五及喜庆时祭拜之。
(5)祭招财爷
又称财神爷。民间商家商户,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及每月初一、十五有奉拜招财爷(财神爷)之俗。
民间也有奉赵公明、子贡和关公为财神爷的。
(6)祭灶神
灶神,俗称“镬灶老爷”,又称为“顺民公”(九天司命公或司命帝君)。民间有“十二月二十四顺民公生”之谓,旧俗多在每年农历这一天及岁时节日祭拜之,其神位多设于灶台墙壁上或烟囱旁。
(7)祭祀关羽
阴历五月十三日是祭奠关羽的传统节日。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和民间习俗都在这一天举行祭祀关羽的活动。至今海外华人仍保留着这一天祭祀关羽的习俗,每年在此日于关庙内举行盛大隆重的祭典,烧香叩头,祈福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