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又曰:事死如事生。大抵儒家对于死也是顺其自然不大强求的。但是对于死后的葬礼和祭祀却又非常重视。所谓“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佛家则又有轮回之说,生死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因果报应,生死有命,此命乃命运,由前定即前生之果今生之因,今生之果来生之因。】
殡葬的起源
(一)人类的本能意识。人类初期行为和动物并无本质区别。先民们对待死者,就像动物对待同类的死亡一样,弃之荒野,听其腐烂或任由食肉动物吞噬。《孟子滕文公上》云:“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早期的殡葬是简陋的,殡葬意识还有些模糊不清。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自我意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增长,原始人开始变得关注起同类的尸体和自己的生死,当活着的人看到死去的人再也无声无息时,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原始的、朦胧的意识,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殡葬行为,即有意识地处理遗体行为。
(二)灵魂观念的影响。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孟子》中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自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
在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神学思想、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麻痹、统治、压迫广大人民群众,极力推行封建的葬礼,倡导“慎终追远,重检厚葬”“破家而葬,债子而偿”“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坟丧必择吉地”等,形成了一整套繁杂、铺张的殡葬习俗。
几千年来,我国的殡葬习俗贯穿着一个灵魂不死的思想,认为人的身体可死而灵魂是永生的,因而主张重魂厚魄。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竭力推行土葬和封建的丧制、丧礼,年长日久就形成一种习惯势力,使土葬、厚葬及与之相伴的封建活动成为几千年来在我国人民中主要的殡葬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殡葬行为日益变得规范和复杂,同时也逐步走向文明。
(三)宗教信仰的产物。古人在对死者的处置中,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人为地把对死者的安葬同生者的福祸联系起来,给死亡和殡葬披上了许多宗教色彩和封建的外衣,至今仍然表现得相当明显。
中国的殡葬起源是世界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殡葬殡葬文化在世界殡葬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山顶洞人算起,中国的殡葬至今已有1.8万多年的历史,它渗透着中国古老的殡葬文明和民族殡葬文化之精华,同时也包括了殡葬历史的殡葬文化糟粕。通过学习研究中国的殡葬历史,可以更好地学习吸收优良的殡葬殡葬文化,摒弃有违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糟粕,为今后的殡葬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进一步弘扬民族殡葬的优良传统。